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美麗中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幾近共識。“冰天雪地”轉換為“金山銀山”須堅持“生態為民、科學利用”理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下簡稱“兩山”)理念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要在生態建設、生態保護中,協調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將“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冰雪經濟發展全過程,通過冰雪經濟,促進生態富民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冰川、積雪、河/湖/海冰、凍土是冰凍圈(“冰天雪地”)主要要素。冰凍圈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緊密關聯。已有研究系統開展了冰凍圈水資源供給、凍土生態調節、冰雪文化旅游及其工程服務等領域方向,深度揭示了冰凍圈在經濟社會系統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冰凍圈服務與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清潔水源及其水安全(SDG6)、高山區清潔水電能源(SDG7)、旅游行業包容增長及體面工作(SDG8)指標高度關聯親子空間設計。
“冰天雪地”是“金山銀山”轉化的物質載體。綠裝修設計在當前認知和技術老屋翻新水平之下,能變現的“冰天雪地”主要集中于冰川、雪場、冰場等旅游目的地,“金山銀山”轉化路徑突出體現在冰雪旅游、冰雪運動、冰雪節慶、冰雪主題公園,以及由此關聯的冰雪經濟和冰雪產業。全球參與滑雪人次較高國家(25%以上國民參與滑雪)集中在歐洲,如奧地利、瑞士、挪威和安道爾等。全球最大入境滑雪市場則位于阿爾卑斯地區,其每年滑雪游客占全球滑雪總人次的44%。歐美、日韓冰雪旅游、冰雪運動參與人群保障體系健全。美國多地、非政府組織及其協會常發起“冰雪運動月”活動,向公眾免費提供或低價銷售冰雪運動學習課程,敦促更多人群參與冰雪運動。奧地利注重集親子主題、青少年體驗和兒童培訓于一體化的冰雪運動服務體系。芬蘭政府制定了系統化的冰雪教育政策和網絡培訓系統,大量冰雪場地為志愿者和初學者提供培訓和冰雪體驗退休宅設計項目。日本則重視冰雪運動進校園活動,積極打造“青少年上冰雪、冰雪寶貝培訓計劃”等校園冰雪活動,以培養冰雪運動后備力量。可以說,冰雪運動參與人群的培育、培訓與發展對于冰雪產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冰雪產業作為綠色產業,與生態、康養、文化旅游產業互補性極強,其發展將有利于促進相對貧困山區經濟收入、增加勞動就業率。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而北京2022年冬奧會中國政府承諾“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這些利好政策的出臺給中國冰雪運動及其關聯產業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2013—2018年期間,我國冰雪產業產值增長了282.84%,達到了2018年的4 506億元。2024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以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截至2030年,我國冰雪經濟主要產業鏈將實現高度融合、協調發展,冰雪經濟規模將達1.5萬億元。同時,《意見》擘畫了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藍圖。2025年哈爾濱亞洲冬季運動會所設計會作為繼北京2022年冬奧會后的又一國際冰雪盛會,彰顯了我國發展冰雪經濟的戰略決心。習近平總書記在開幕式上指出:“中國‘冰雪熱’傳遍大江南北,也為世界冰雪運動注入生機活力。”
與冰雪產業大國相比,我國冰雪產業總體上還處于較低水平。雪場、冰場數量雖躍居世界第1位,但冰雪人數和冰雪產業收入體量較小,國民參與度不足2.5%。巨大的冰雪資源優勢并未轉化為經濟優勢。為此,本文闡述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戰略意義及其內涵,凝練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轉換路徑,提出了路徑轉化的保障機制,以期為我國冰雪資源可持續利用與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中國遊艇設計冰雪資源開發的戰略意義
冰雪資源稟賦
我國冰雪資源富集,是全球中低緯度地區冰川資源最發育樂齡住宅設計的國家。2025年3月發布的《第三次中國冰川編目》顯示,2020年前后中國最新冰川面積約4.6×104 km2,總冰川條數約6.9萬條。中國多年凍土區面積約220×104 km2,積雪范圍達3.4×106 km2(圖1)。以上冰凍圈要素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天山、新疆北部、東北地區等。
冰川資源可用于開發旅游和飲用水(玉龍雪山冰川旅游、貢嘎山冰川旅游、米堆冰川旅游等)。凍土可用于開發地下冰洞(俄羅斯雅庫茨克冰洞旅游)和熱喀斯特湖旅游。積雪可用來開發雪場,發展滑雪旅游,同時還可以進行雪雕藝術(亞布力雪場、崇禮雪場、哈爾濱太陽島雪雕等)。河冰可用于開發冰雕與冰燈(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湖冰則可用于開展冬季捕魚(松原市查干湖捕魚、大安市月亮湖冬捕、撫遠市烏蘇里江捕魚等)。霧凇可用于開發旅游(凈月潭霧凇、黃山霧凇等)。相對于巨大的冰雪資源稟賦,當前冰雪資源開發面積比例極小,但冰雪經濟紅利釋放潛力巨大。
冰雪旅游發展不僅可以促進區域經濟收入、增加勞動就業率,還可實現旅游反哺農牧業,進而實現鄉村產業振興;而且通過冰雪旅游資源的快速開發,還可實現以往區域“輸血”向“造血”功能的轉變。2017—2018年雪季,張家口市崇禮區接待游客284.2萬人次,實現旅游直接收入20.3億元,并于2018年提前退出全國貧困縣行列。自北京2022年冬奧會申辦以來,我國冰雪場地快速發展,雪場數量已從2018年的524個增長至2023年的935個,冰場數量則從2018年的609家增至2023年的1 912家。《中國冰雪旅游發展報告(2025)》顯示,2023—2024年的冰雪季是“后冬奧”時代首個完整的冰雪季,單個冰雪季我國冰雪休閑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分別達4.3億人次和5 247億元。
冰雪資源開發戰略意義
冰雪經濟是促進“冰天雪地”向“金山銀山”(生態富民)轉化的有效路徑。“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推動冰雪旅游高質量發展,在環境保護前提下將“冷資源”變為“熱經濟”,是協大直室內設計同醫美診所設計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日式住宅設計即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生態產品(含冰雪產品)是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相互融合的產物,源于生態系統,但同時也具有經濟效益。生態產品既天母室內設計可支撐或改善人們生存生活的環境條件,增進人類福祉,提升生活質量,同商業空間室內設計時也能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冰天雪地”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過程是冰雪產品(冰雪旅游、冰雪運動、冰/雪雕、冰燈藝術、冬捕、冰雪文化節慶等)在市場行為下實現經濟效益的過程,而冰雪旅游則是“冰天雪地”生態產品向“金山銀山”經濟效益轉化關聯度最高的產品。
鄉村振興重在產業振興,而冰雪經濟則是冬春季冰雪資源富集區鄉村產業振興的主要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我國欠發達地區多地處山區、鄉村,且大部分區域地處自然保護區,且擁有較高的植被及其冰雪資源覆蓋度。該區氣候寒冷、冰雪季較長,鄉村產業體系相對簡單,農民收入大多依賴夏秋季農產品收入,冬春季農民增收已成為該區鞏固脫貧成果和鄉村產業振興的短板。可以說,在山區、在鄉村,發展冰雪經濟與鄉村產業振興、鞏固脫貧成效在戰略部署和國土空間上高度契合。冰雪經濟將成為冬春季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引擎和抓手(圖1)。
“冰天雪地”轉化為“金山銀山”,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是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關鍵中醫診所設計。“冰天雪地”的資源利用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輔相成,并不矛盾。生態建設目的在于生態富民,而發展冰雪經濟則是生態富民的重要路徑。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論認識
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拓展與升華,體現了以“兩山”理念為主體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生態觀和發展觀的創造性繼承與發展。
自然觀:充分挖掘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
“兩山”理念科學揭示了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的內在統一規律。這一理念本質上構建了一種融合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可持續發展觀,其核心要義在于推動生態與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具體而言,這一理念包含2個相輔相成的維度:經濟發展必須遵循生態規律,推動發展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建立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生態優勢應當轉化為經濟優勢,將優質生態產品納入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二者并非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而是相互促進的辯證統一體。“兩山”理念這種認識突破了傳統發展觀的局限,為新時代協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刻詮釋了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傳統認知中,冰雪環境常被視為制約發展的自然障礙,而今通過創造性轉化,正將“先天不足”的劣勢轉變為特色發展優勢。如今,不少地區充分發揮冰雪資源優勢,推動“冰天雪地”向“金山銀山”轉化,實現“冷資源”催生“熱產業”的發展格局,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冰雪旅游、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等新興業態培育發展,構建現代冰雪產業體系。可以說,“冰天雪地”不僅是可轉化的潛在財富,其本身就是蘊含巨大價值的寶貴資源。其實踐不僅突破了地域發展瓶頸,更開創了寒區特色發展新路徑,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
發展觀:引領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就是培育綠色生產力。“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既深刻體現了人與自然、生產和生態的辯證統一關系,同時又蘊含著“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身心診所設計產力”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路徑。推動綠色生產要素(如冰雪旅游/運動、清潔能源、碳匯資源)與傳統生產要素(如勞動力、資本)深度融合、雙輪驅動,冰雪旅游/運動(綠色低碳產業)突破了傳統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創造性地將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與保護生態有機結合,實現了經濟增長與生態改善的雙贏目標。這一創新實踐開辟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推進的有效途徑,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路徑。
推進生態與經濟協同共贏是加快綠色發展轉型綠設計師的關鍵路徑。踐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核心在于建立健全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的長效機制。冰雪旅游項目中冰川旅游多以觀光為主,對生態影響較小,滑雪旅游在建設過程中對生態環境有一定影響,運營后影響較小(侘寂風運營期在冬春季)。相反,冰雪旅游高質量發展反過來可以促進區域生態保護。通過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方式,推動冰雪資源優勢向產業競爭力轉化。同時,需要建立健全冰雪產品價值轉化機制和市場化的生態補償制度,確保生態保護者獲得合理收益,形成保護與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一方面,要統籌兼顧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堅持保護與發民生社區室內設計展并重、互促共進;另一方面健康住宅,要推動發展方式轉型,加速經濟結構優化和傳統產業升級,促進冰雪地區生產生活全面綠色轉型,最終達成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轉化路徑
“冰天雪地”是生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其生態服務功能顯著、價值巨大。“冰天雪地”轉化為“金山銀山”需要一定路徑,如冰雪旅游、冰雪運動、冰雪節慶、冰雪主題樂園等。經過不同的冰雪經濟形態,“冰天雪地”才能轉變為“金山銀山”,進而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轉化的目標在于實現“綠水青山”與人民福祉提升,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需求(圖2)。
冰雪經濟(“金山銀山”)形態
冰雪經濟形態是指以冰雪資源為核心,通過開發冰雪旅游、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服裝、冰雪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形成的綜合性經濟模式。近年來,隨著消費升級和“冬奧效應”的影響,冰雪經濟已成為全球多個地區的重要經濟增長點。其中,冰雪旅游是以冰川、積雪、河/湖/海冰、人造雪/冰等資源為主要載體開展的一項集觀光體驗、競技運動、康體健身、休閑度假等功能于一體的專項旅游形式。冰雪旅游起源于冰雪運動,冰雪運動源于冰凍圈區域人類的一種基本生活、生產方式,或生計交通方式,或狩獵等謀生手段,或遷徙交通工具等私人招待所設計。
按冰雪旅游體驗方式,可分為觀光類、運動類、賽事類、娛樂類、節慶類、演藝類和其他類型。其中,觀光類如雪雕/冰雕、冰燈展、冰瀑、冰掛和霧凇等,運動類如滑雪、滑冰、冰釣、雪地足球等,賽事類如滑雪、滑冰、冰球、冰壺、雪/冰雕、雪空間心理學橇、冰上拔河等比賽形態,娛樂類如雪地摩托、冰帆、雪地卡丁車、雪地馬車等,節慶類如冰雪旅游節、冰雪文化節、冰雕/雪雕藝術節、冰燈節、霧凇節、滑雪節等,演藝類包括冰上體操、冰上文藝演出、冰雪馴獸等,其他類型如冬捕、冰雪高爾夫、雪地溫泉等。其他冰雪產業如冰雪體育用品制造(滑雪服、滑雪手套、滑雪鞋、滑雪鏡、頭盔、滑冰服設計家豪宅、冰球服等)、雪場設施裝備(索道、纜車、魔毯、拖牽、造雪機、造雪槍、壓雪車等)制客變設計造、冰場設施裝新古典設計備(制冰機、制冷裝置、清冰車、冰壺、防撞墊)制造、冰雪運動器材(滑雪板、雪橇、雪杖、冰刀)研發、冰雪運動培訓與教育、冰雪運動傳媒與信息服務(影視、營銷、廣告),以及冰雪運動地產(冰雪小鎮房地產)等。
冰雪旅游空間結構
1986年,甘肅省祁連山“七一”冰川被列為旅游景點,是中國現代冰川旅游的開端。中國冰川旅游相對滯后,2024年冰川旅游景點不足10處,多位于橫斷山區,該區水熱條件適宜、客源市場較大。根據冰川資源空間結構、區域城鎮與交通網絡結構、地域文化的相對完整性,未來中國冰川旅游空間結構可設計為“十心、三帶、五區”開發格局。中國雪場空間集聚明顯,空間上呈現“小集聚、大分散”“片狀與點狀”并存格局。經過多年發展,中國雪場已形成“四核、五帶、四區”空間格局。其中,“四核”指哈爾濱—牡丹江、養生住宅長春—吉林、烏魯木齊—昌吉、北京—張家口冰雪旅游集聚區;“五帶”指哈大線及其長白山、太行山、秦嶺、祁連山一線滑雪旅游帶;“五區”指東北、京津冀、華北、北疆、南方冰雪旅游區(圖3)。
中國冰雪旅游空間結構較為分散、規模效應小,其冰雪、氣候資源優勢并未轉換為經濟禪風室內設計優勢。未來,中國冰雪旅游空間布局須立足冰雪資源稟賦、客源條件與地方文化,重點提升已有冰雪旅游目的地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通過引領帶動作用,促進其他地區后發優勢,帶動其他區域協同發展,通過集聚發展,形成多區協同、多點擴充的冰雪旅游空間網絡發展格局。
轉化路徑
冰雪旅游。“冰天雪地”高緯度、高海拔特性決定了它不僅具有冬春季冰雪旅游功能,而且兼具夏秋季避暑度假旅游功能,是促進區域全季旅游發展的最佳選擇。這類區域兼具冬季冰雪旅游與夏季避暑休閑功能,協同發展可驅動全年旅游產業發展新格局。冰雪資源富集、區位交通可達性高、距客源市場近、經濟基礎較好的區域擁有較高的冰雪旅游潛力。冰雪旅游優勢區應充分利用較高的市場知名度,在冰雪旅游提質增效上做文章,加大冰雪旅游關聯產品的開發力度,努力建成一批具有區域代表性的冰雪旅游休閑度假勝地,通過極化和擴散效應促進整個冰雪旅游市場全面發展。鑒于冰雪資源受氣候變化影響顯著,室內冰雪旅游發展也很迅速,如哈爾濱、廣州、北京、成都等室內雪場、冰場。
冰雪運動。冰雪運動具有很強的娛樂性、觀賞性、參與性和體驗性。國際冰雪運動比賽可增加舉辦地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提升其國際影響力。專業賽事對競技水平要求較高,如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杯賽、瓦薩國際越野滑雪賽、單板追逐賽、高山滑雪、花樣滑雪錦標賽、越野滑雪、冬季兩項賽、速度滑冰、冰球、冰壺等競技比賽。大眾賽事對競技技術要求較低,適合群眾參與,如雪橇賽、堆雪人賽、雪雕比賽、雪地套圈、冰上拔河、穿越冰池、推爬犁、冰上舞獅子等活動。大眾冰雪運動正越來越受到歡迎,旅游項目也由嬉雪、玩雪向相對專業的冰雪運動轉變。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亞洲冬季運動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冬季運動會等大型體育賽事,不僅可激發冰雪旅游,而且可作為會后遺產項目加以開發。
冰雪節慶。冰雪旅游/運動可與當地歷史文化、民族風情高度融合,提升其區域冰雪文化內涵與品位,THE R3 寓所其節慶活動可擴大冰雪經濟市場,提升冰雪旅游/運動知名度和吸引力。當前,冰雪旅游節、冰雕/雪雕藝術節、冰燈節、冰釣節等都是與節慶類活動有關的冰雪節慶活動。每年,被稱為“雪城”的加拿大北部魁北克古城都會舉辦“魁北克冰雕節”。東北地區豐富的冰雪資源與地域藝術、文化、民俗有機融合,形成了類型多樣的冰雪旅游產品。例如,中國長春冰雪旅游節、吉林查干湖冬捕旅游節、中國吉林冰雪溫泉旅游節、凈月潭瓦薩國際越野滑雪節等,這些節慶活動極大地推動了冰雪旅游競爭力。冰雪節慶已成為現階段激活冰雪經濟的主要推介和營銷手段。
冰雪主題樂園。主題樂園是當前冰雪旅游乃至冰雪經濟的重要形態,開發成熟的如迪士尼樂園與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后者則是將冰雪資源利用轉化“金山銀山”的典型代表。冰雪主題樂園重在凸顯冰雪藝術與冰雪文化主題,冰雪產品類型多樣,游客參與度高、體驗感強。此類主題樂園規模可大可小,較小的可布局于雪場、河湖冰區、林區,項目如雪雕、冰雕、滑雪、冰燈、馬/狗拉爬犁、冰車、冰猴、冰帆、冰滑梯等。美國迪士尼公司上海總部下屬華特迪士尼有限公司正式授權哈爾濱冰燈游園會,將2008年第35屆冰燈游園會改名為“哈爾濱迪士尼冰雪游園會”,將迪士尼技術應用于主題冰雪活動。在中國,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發揮冰雪資源優勢,已成為全球規模較大的冰雪主題樂園。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保障機制
加快冰雪-氣候資源調查,制定全國冰雪旅游/運動總體規劃
盡快統籌并聯合相關科研單位,對全國冰雪-氣候資源進行全面本底調查,為科學規劃冰雪經濟乃至冰雪產業奠定基礎。制定全國冰雪旅游/運動總體規劃時,需結合各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避免重復建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突出經濟效益,優先發展潛力大、條件優的項目,但同時要兼顧保護與發展無毒建材關系。發揮政府統籌作用,強化賽事引領效應。嚴格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提高冰雪項目準入門檻。優先支持冰雪資源富集、氣候條件優良、區位交通便捷、發展前景廣闊的項目。杜絕資源匱乏、自然條件差、開發價值低、布局不合理或重復建設的項目。
發揮“旅游/運動+”拉動力,牙醫診所設計提升其冰雪經濟競爭力
冰川旅游與滑冰運動市場相對穩定,需求持續性較強。雪場受季節性限制突出,運營周期短、投資回收期長,盈利能力受限。多數雪場依賴單一滑雪項目,旅游產品及盈利模式缺乏多樣性,導致“叫好不叫座”現象普遍。冰雪產業的空間拓展和競爭力提升,關鍵在于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其中,“冰雪旅游/運動+”方式多種多樣(如與鄉村旅游、研學旅游、民俗旅游、溫泉旅游、互聯網/大數據項目、文創項目有機結合)。“旅游/運動+”已成為推動冰雪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引擎。“+”的關聯性與創新性越強,冰雪項目競爭力越突出。“冰雪+”多業態融合可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實現差異化發展與全年運營。
全方位推介冰雪旅游/運動產品,加大其市場營銷力度
市場推介和營銷是連接旅游者、冰雪旅游地和客源市場的最重要橋梁。“冰天雪地”多地處山區、高原,對大眾游客而言,認知度較低。因此,全方位冰雪旅游/運動推介與市場促銷是冰雪資源富集區發展冰雪經濟的首要任務。近年來,盡管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申辦與舉辦加快了中國冰雪旅游/運動的豪宅設計快速發展,但受眾群體仍然很少。大多數冰雪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小、信息不暢,其冰雪經濟發展仍顯緩慢,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是市場推介、營銷力度不夠,推介營銷經費投入不足,政府主導不loft風室內設計強。今后,應全方位推介冰雪旅游/運動產品,深入挖掘潛在客源市場,以提升其冰雪旅游/運動產品的區域競爭力。
提升老牌冰雪產業裝備制造技術水平,深化國際冰雪產業合作
“冰天雪地”轉化為“金山銀山”需要新質生產力的提升。其中,冰雪產業裝備制造技術是其核心技術。建議國家優先在哈爾濱市、牡丹江市、齊齊哈爾市、七臺河市、沈陽市、北京市、柳州市打造冰/雪上運動裝備、冰/雪場地制備裝備、武器裝備及車輛極寒環境試驗產業集群。同時,與意大利、奧地利、瑞士、法國、瑞典、美國等冰雪產業發達國家合作,引進國外成熟技術或先進冰雪裝備制造企業,通過合資合作、聯合開發等方式,提升我國造雪機、索道、壓雪機、雪板、雪橇、冰刀等冰雪裝備制造水平。建立與多國間的冰雪旅游合作機制,不定期舉辦國際裝備高層論壇、博覽會,積極推進跨國冰雪體育、文化、旅游合作。
(作者:馮起,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王世金、趙榮芳,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玉龍雪山冰凍圈與可持續發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冰凍圈科學與凍土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王寶,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