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殊:
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各位好,歡迎走進這一期的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活動。這一期我們聊的是冬奧會,大家知道2022年2月4日第二十四屆冬奧會將會在中國的北京和張家口舉行,相對于夏季奧運會來講,大家可商業空間室內設計能對冬奧會的項目熟悉程度并沒有那么高,而且大家也知道冬奧會的各個項目和天氣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那么,到2022年的時候,氣象服務保障如何去助力冬奧會的有效舉辦,北京和張家口的天氣是否有利于冬奧會的舉辦呢?今天這期節目我們將為大家一一揭曉。
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來到我們這一期節目的專家,首先要介紹的是趙英剛老師,他是北京冬奧組委特聘專家,原北京冬奧申委副秘書長,歡迎趙老師。在趙老師旁邊的是劉燕輝老師,他是來自中國氣象局冬奧氣象中心執行副主任、北京市氣象局巡視員。坐在劉老師旁邊的是王冀老師,是中國氣象局冬奧氣象中心氣候和數據服務組副組長、北京市氣候中心主任,歡迎王冀老師。在王冀老師旁邊的是時少英老師,中國氣象局冬奧氣象中心現場預報服務組組長、北京市氣象臺副臺長。
歡迎四位專家加入到我們的聊“天”當中,第24屆冬奧會將于2022年2月4日如期在北京和張家口舉行,對北京來講這是繼2008年夏季奧運會之后又一盛事舉辦,我們的冬季項目熱在中國早已經興起了,大家對冬奧會非常關注,相比于夏季奧運會來講對于冬奧會的各個項目熟悉程度沒有那么高,所以首先請趙老師給我們介紹一下冬奧會究竟有哪些項目,和天氣的關系是怎樣呢?
2018-11-12 14:31:47
馮殊:
謝謝趙老師對之前氣象工作的肯定,同時提出了很多要求,這個要求更高,像我們經歷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應該說比較全面精確的氣象服務之后,其實這一輪的挑戰更大。剛才劉老師也提到綠設計師了我們整體構架上,整個氣象部門也是自上而下的聯動,另外跨部門的聯動也已經在進行,但是這次冬奧會的氣象服務有別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賽事主要設在山區,所面臨的地形還有氣候變化更加復雜,而且剛才趙老師也提到了,我們首先要對運動員、裁判、觀眾的進行服務,每一個細節都要做的非常精確,所以也是對這次冬奧會氣象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實我們知道北京、張家口的整個城市配套非常適合進行冬奧會的比賽項目,首先延慶海拔比較高,有兩千多米,另外崇禮一直以來都是華北地區滑雪的圣地,所以接下來這個問題要讓王冀老師給我們分享一下,因為您是長期以來研究氣候變化和大數據的專家,北京和張家口的氣候條件、地形條件究竟對于冬奧會的舉辦是不是非常的適合,用大數據給我們解讀一下。
2018-11-12 14:42:11
趙英剛: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高興今天能有機會和大家共同就天氣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殘冬奧會之間的關系這個話題,和大家做一些交流。隨著平昌冬奧會的結束,現在整個奧運會的節奏已經進入了北京時間,各項籌備工作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現在距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殘冬奧牙醫診所設計會籌備工作不足四年的時間,距離2020年北京冬奧會和殘冬奧會測試賽也只有不到兩年的時間,籌備工作進入了一個非常關鍵和重要的時期。要把各項籌備工作積極、穩步、全面的做好,需要我們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家攜手共同圍繞重點工作來努力做好,圍繞大家關注的問題研究好解決好。搭建一個奧運舞臺,要扮演好中國角色,要共享奧運成果。
冬奧會項目,主要是分兩個大類,冰上項目和雪上項目。從冬奧會的設項看,近幾屆的冬季奧運會項目也有變化,每屆奧運會的項目都有所增加。溫哥華冬奧會設86個小項,索契冬奧會設98個小項,到了平昌冬奧會就增加102個小項,進入北京冬奧會,國際奧委會執委會不久前開會又增加了7個小項,變成了109個小項。
北京冬奧會是設項最多的一屆冬奧會。這109個小項包括在15個分項、7個大項之中,這些項目大致分成三類。一類屬于競速類項目,一類屬于技巧性項目,一類屬于集體項目,冬奧會所設冰上項目和雪上項目比例不一樣,總體設項當中,冰上項目占了30%左右,雪上項目占70%左右,也就是說雪上項目在冬奧會當中的比重比較高。冰上項目比賽主要在室內進行,雪上項目的比賽主要在室外進行,而且雪上比賽不同的項目有不同的場地和氣象要求。比如說像高山滑雪的滑降比賽要求垂直落差要有800米,垂直落差大每個賽段的氣象條件不一樣,海撥高的賽段和海拔低的賽段們的氣象情況也不相同。
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殘冬奧會的雪上比賽相目,主要分兩個賽區,一個是在延慶賽區,這個賽區設項是高山滑雪、雪車和雪橇三個分項。張家口崇禮賽區設的項目比較多,有六個分項。有單板滑雪、自由式滑雪、跳臺滑雪、北歐兩項,有越野滑雪和冬季兩項。大家關注的還有親子空間設計一個項目叫big air,就是大跳臺項目,比賽場地設在北京現在的冬奧組委會所在地的首鋼園區,上述這些項目都是在室外進行的,每個項目對氣象要求是不一樣的。
我給大家再做一些分析,冰上比賽項目對氣象要求和雪上比賽是不一樣的。,冰上項目都在室內,競賽的環境和條件都相差不多,這些項目包括速度滑冰、短道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壺和冰球這五個分項,這五個分項對場地要求只是在冰的硬度、冰的厚度,冰面的光滑度,賽場的溫私人招待所設計度和濕度以及冰場的照度等這幾個方面的要求。雪上項目就不一樣了,有其復雜因素,場地標準不一樣,山形地貌不一樣,氣象條件不一樣,比賽對氣象要求不一樣。高山滑雪有高山的要求,跳臺滑雪,自由式滑雪都有不同要求。比如說風的影響,雪質要求,像高山滑雪項目不同的段對風有不同的感受,風大的賽段可能需要防風墻。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從起跳開始一直到空中飛行,完成高難度動作,如果有風,運動員就會有直接的影響。跳臺滑雪對防風的要求也里很高的。當然還有包括單板U型場地項目。
因此冬奧會這些項目,無論是冰上項目的要求和雪上項目民生社區室內設計的要求都有一些技術標準,但是雪上項目的技術標準要求應該說難度更大更復雜,因為室外環境相對還是比較復雜,有許多不確定樂齡住宅設計性。,在比賽期間還會有些山區小氣候變化,可能在山上的氣候是這樣,但是在山下的氣候就不一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山體、不同的比賽場地形成的氣候也不一樣。所以競賽對氣象的要求是很高的,氣象是冬奧會滑雪競賽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冬奧會所設的全部比賽中,雪上占了70%。因此在冬奧會比賽之前和比賽之當都應該對天氣進行分析天母室內設計判斷和把握,使氣象工作為賽會服務,更好的提供給運動員、競賽組織者和賽會管理者,保證在一個好的氣象條件下,比賽能夠順利進行,保證運動員創造出好的成績。
2018-11-12 14:43:44
馮殊:
感謝趙老師的介紹,非常詳細,109個小項,70%是雪上項目,雪上項目對天氣的要求更高,不僅僅像大家所想的氣溫,包括濕度、風,降雨降雪的多少都對運動員的發揮有著非常大的影響無毒建材,所以我們的氣象服務保障工作是不是從很早以前就已經在著力準備了,所以接下來要有請劉燕輝豪宅設計老師給我們介紹一下目前我們的氣象保障工作的籌備和準備情況。
2018-11-12 14:55:16
劉燕輝:
好的,正像趙老師剛才所說的,冬奧會的項目和天氣有著非常大的關系,冬奧會第一次在我們國家舉辦,應該說隨著大家對冬奧會的認識越來越深,大家也越來越意識到冬奧會和天氣的這種關系越來越密切,可以說天氣很可能決定了冬奧會的舉辦,現在各界都對未來冬奧會天氣非常關注,我想在座各位也都是非常的關心。
但是由于冬奧會第一次在我們國家舉辦,我們實際上沒有禪風室內設計這方面的經驗,目前來看,我們在冬奧會氣象服務保障方面還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和困難,比如說延慶的高山滑雪賽場,不是以前傳統的雪上賽場,很多賽場都是新建的,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這些地區對氣象服務來講都是空白區。在這些地方,首先缺乏觀測資料,要提供非常準確的氣象預報如果沒有觀測資料是很困難的。為了能夠對將來冬奧會提供服務,特別是根據國際奧委會、國際雪聯包括奧組委的要求,我們從2014年開始,就在這些地方逐步建設氣象站,特別是從去年開始,根據國際雪聯的要求,按照比賽項目的具體要求建立了很多氣象站,目前我們在建站的過程中也還遇到了很多的困難。
另外,從氣象上來講,過去我們比較關心的主要是夏天天氣,比如暴雨、強對流等這種對人們生活有直接影響的天氣。冬奧會期間天氣對人的生活影響并不是太大,但是正像趙老師剛才所說,卻對運動具體項目的影響非常高。像高山滑雪項目當風超過一定的速度,項目就會受到影響,甚至推遲比賽。在冬季山地氣象預報方面我們實際上是很缺乏經驗的,缺少預報的積累。對賽場氣象的預報,在氣象上來講也是國際性的難題,所以在這方面我們肯定還要加強遊艇設計工作。
另外一個對比賽氣象服務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因為我們要直接面對競賽組織者,教練員、運動員、裁判者等等,要實時給他們提供精準的預報。對冬奧會而言,運動項目由于受天氣的影響進行調整和比賽,并不是什么很奇怪的事,基本上每屆奧委會都會出現這樣的變化,比如像今年的平昌冬奧會,大家都知道平昌冬奧會舉辦的非常成功,即使是這樣,平昌冬奧會有很多項目也是由于受天氣的影響進行了調整,但是由于韓國的氣象部門給出了非常準確的預報,使平昌冬奧會能夠順利進行。天氣影響并不可怕,但是需要氣象部門給出準確的預報,因此在這些服務上我們也要有很多的力量投入。
還有就是過去我們的氣象業務系統都是按照城市人口密集區來構建的,在這種情況下,在山區,在特殊的賽場里面提供這樣的預報支撐系統,也需要有很大的變化。這里面有很多氣象上特別的問題,我們都需要加緊研究。為此,中國氣象局也在加強力量的投入來進行冬季奧運會的氣象服務籌備工作,我們要舉全氣象部門之力,努力地為冬奧會氣象保障做出貢獻。
從去年6月份開始,我們專門成立了冬奧氣象中心,以北京和河北為主,還調集了東北、華北一些省市的氣象人員,來共同參與我們的氣象服務保障工作,同時國家級的各業務單位也從各個技術層面上給我們提供支持。空間心理學
上星期日我們剛剛召開了冬奧氣象服務團隊的第一次會議,正式組建了一個冬奧氣象現場團隊。由于我們的技術力量和人員比較缺乏,為了做好這項工作,我們要對團隊進行培訓,實際上培訓工作從去年就已經開始。今年我們需要從技術能力和人員整體素質上對團隊進行培訓,為冬奧氣象服務保障工作打下好的基礎。當然要做好這項工作,我們還是有很多困難和壓力的,我想通過整個氣象部門的努力,今后我們一定能夠為冬奧會提供更好的服務。
2018-11-12 15:07:03
馮殊:
謝謝劉老師的分享。
2018-11-12 15:18:47
趙英剛:
從申辦冬奧會之初到現在申辦成功,冬奧會進入到目前籌備階段。氣象部門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整個工作的跟進程度還是比較快的,氣象部門為整個籌備工作做了大量基礎性的卓有成效的工作。關于氣象保障,我覺得可以再從這幾個方面說一下。一個就是前期要有大量的氣象數據積累,進行分析嚴判,為新建場地以及維修、改造提供一些數據。新建建設場地對風的影響和對濕度等氣象要素這些要求都是比較高的,這方面前期做了一些積累,十分珍貴 。比如造雪需要有適合氣候才能夠進行。氣象部門提供準確氣象數據,可以選擇造雪窗口期,確定什么時間可以造雪,能夠造多少雪,什么時間把賽道,練習道輔設好。比賽場地雪的流失量大概是10%-20%,我們提前把雪造出來,需要時及時H補上去,這些工作都需要我們氣象部門做支撐。
第二個方面,比賽期間對天氣要實時進行播報,因為每個時間段對氣象條件都可能發生變化,要有實時的氣象播報,要對觀眾、對運動員、對競賽組織者提供氣象信息。要突出以運動員為中心,因為運動員需要盡量提前了解氣象條件,根據氣象情況做好賽前準備工作,比如穿比賽服的保暖以及雪板打蠟等等,保證有良好條件為運動員創造好成績。
第三個方面,面向裁判和競賽組織者服務,一旦遇到極端天氣或對比賽不利天氣,就需要根據天氣情況對競賽工作進行相應的調整,這個調整可能是競賽本身的調整,也可能對這個單元做一個調整,這樣的調整可能會對電視轉播、觀眾觀看比賽、交通物流等等都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天氣的階段播報和實時播報對競賽工作是至關重要的。還有交通運輸問題,保障大量的觀眾能夠按時觀看比賽,還能夠在短時間內讓大家從比賽場地快速安全疏散。總之氣象服務無論是對賽場整個保障、還是對運動員、競賽的組織、對整個賽會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氣象部門前期做的大量工作,為奧運會階段性的工作做了大量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2018-11-12 15:21:11
王冀:
關于北京和張家口氣候條件的問題,從申辦開始一直以來就是國際奧委會以及北京奧組委關心的重點話題。雖然在北京和張家口有很多雪場,經常在冬季有各種滑雪運動養生住宅在進行,但是這種活動畢竟都是以旅游性為主,跟冬奧會高難度、高水準比賽的要求還是有很大差距。在冬奧會的現場包括延慶的山區,以及張家口崇禮很少有觀測站的存在,在申辦之初我們對張家口和北京的氣候條件是略微陌生,我們評估了崇禮縣城以及延慶的氣候,但是真正賽場什么樣我們還不是很了解,針對這個問題我們通過一年多的建站,利用長時間的數據基本回答了北京和張家口適不適合申辦冬奧會。經過統計分析和利用科學數據反演,我們發現張家口和崇禮非常適合舉行冬季奧運會比賽。
因為如趙英剛老師所說,氣候特點第一要有溫度,因為溫度能夠保證雪的質量,使運動員順利滑雪,這兩個場地氣溫我們統計基本在-10℃到-1℃,這個溫度適合存雪。另外風的特點,我們的比賽都在山區里,氣候條件比較復雜,風的要求特別高,風是我們重點的分析要素。分析之后我們發現,這里平均風速比較小,但不排除有陣風比較大,但比賽時也應該有足夠的窗口期。
另外關于雪的保障,張家口和崇禮從11月初到3月底都是結冰期,這種結冰期說明溫度比較低,能夠保障我們雪上項目的正常運行。另外,針對未來可能氣候變暖,我們冬奧會是不是能夠保障這個問題,實際我們了解到北京城區溫度可能冬季在回升,但是比賽舉辦場地在延慶山區,具有八百米落差,實際比賽場地上的溫度還是比較低的,而且普遍比城區低5-10℃左右,這樣也能夠順利保障比賽進行。
所以我們分析之后得出來的結論是北京和張家口適合冬季奧運會的比賽。另外我們每年也在做冬奧天氣報告,提交給北京奧組委和國際奧委會,這個報告也供所有專家觀看,他們也從我們報告里得出這里具備舉辦冬奧會的條件。
2018-11-12 15:43:08
馮殊:
謝謝王冀老師,王冀老師是從氣候整個大的角度還有大數據給出北京和張家口的天氣情況。其實前面三位專家從宏觀的角度講了氣象的布局,還有現在增加了很多的觀測站,王冀老師從大數據的角度給出了一些答案,實際上我們知道真正的比賽從微觀到局部是瞬息萬變的,極端天氣有可能會來,或者這個天氣變化有一個系統來了之后又會改變賽場的情況,所以真正實時的預報我們做好準備了沒有,請時老師給大家講一下。
2018-11-12 15:50:25
時少英:
剛才王冀談到了氣候條件是平均狀況,實際上天氣每天都是不一樣的,剛才劉老師也說到我們成立了冬奧現場預報服務團隊,我們這個團隊里的人,目前針對于冬奧賽區預報和預報難度,我就從去年2017年冬訓開始,談一點切身的感受。
冬奧賽區地形比較復雜,大家也知道通常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有的時候可能隔著一條溝,風、降雪、能見度都會有很大的差異。針對這樣一個復雜的地形條件下的天氣,尤其是局地到賽區這樣一個小的尺度里面,預報員在日常預報業務當中業務沒有開展過,是沒有預報基礎的。剛才也說了咱們觀測資料相對缺乏,對預報員來說如果平常我的關注點并沒有在山區,那預報員對這里的天氣也沒有建立起設計家豪宅預報概念模型,同時也沒有客觀技術的支撐。
實際上對預報員來說,雖然都是從各個單位挑選出來的業務骨干,但對賽區進行預報時,原有的預報經驗就不靈了,一切要從零開始。對于常規業務來說大家可能每天都看天氣、氣溫、降水和風,通常可以了解到平均風,還有包括風力一般都是幾級。可體育賽事對于預報員預報的要求更高,更關注的是非常規要素預報,像陣風要精確到幾米每秒,像降水相態的變化,是雨、雨加雪還是雪,同時關心積雪深度,為什么呢?像延慶的高山滑雪,賽道都是冰狀雪,這個是為日式住宅設計了保證賽事比賽的公平性,如果賽區下了雪,這時候在賽道上就形成一層浮雪,這個浮雪就要清除掉,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能夠預報出來積雪深度,賽場運維人員會根據預報情況去安排維護人員的規模,如果積雪不深安排的人員就相對少,進行提前調度。
積雪深度實際上在預報上比較困難,為什么呢?山區相對來說有的地方風大,有的地方風小,有風力影響的時候,積雪就會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淺,這時候對于我們的預報要求比較高,這也是非常規要素對預報員提出的高要求。
除了提高預報產品之外,預報員在現場要實時提供氣象咨詢,這個跟夏季防汛天氣實時天氣咨詢類似,但也有差異。夏季的短時臨近預報系統,在業務上相對是成熟的。針對強對流、暴雨等天氣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預報員也有很成熟的預報模型,同時數值模式預報產品也會給予很好的客觀技術支撐。對于山地冬季的天氣預報來看,我們現在還沒有成熟的短時臨近預報系統給預報員做支撐,如果天氣影響到賽事的進行,預報員在現場既要回答當天天氣什么時候好轉、賽事能不能順利進行、是延遲還是改期等問題,如果當天的天氣不能夠滿足賽事的正常運行,那改期到哪天?這就要求現場的預報員不僅要熟悉當天的情況,而且對于未來幾天的天氣也要能夠給競賽團隊做出比較理想的判斷,提供一個很好的賽事窗口期。
同時,冬奧賽事的特點是不同的賽事對氣象條件的需求是不同的,我們也按照“一場一策”的要求,預報員進行了分工,明確了各自所負責的賽道和賽事。然后針對不同賽事、賽道和場地,預報員去熟悉每一個賽事對于氣象條件的需求。此外,預報員要考慮到賽區的特點,跟一般的公眾場合是不同的,因為在賽區有一些臨時建筑,這些臨時建筑可能抗風能力弱,不同于公共場合的固體建筑,這樣要求預報員進行災害性天氣預警時,要考慮到賽區的特點。預報員的關注點要全力放在保障整個賽事的穩定運行上。
大直室內設計總的來說,對預報員來說,要面臨沒有預報基礎的,比夏季的短時臨近預報難度更大,同時一定要滿足賽事的需求,從這幾個方面做應對性的準備工作。
2018-11-12 15:57:34
馮殊:
對于預報員來講預報的難度相對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大了很多,確實是,這是在預報賽場上又一場奧運會的比賽,對于每個預報員都是一次挑戰,但是我們也知道距離冬奧會還有三年多的時間,這三年多對于我們每一個預報員來講,如何進一步適應這樣的預報流程,可能達到了一個人盯著一個賽道,有點人盯人的感覺,精細到這種程度,我們每個人是怎么適應這三年的規劃,是怎么安排的?
2018-11-12 16:08:55
時少英:
實際上沒有三年,因為咱們在延慶賽區的測試賽是在2020年2月份。
2018-11-12 16:19:52
劉燕輝:
是的,前期的測試賽是在2020年初,因此這就要求到2019年底,所有的賽事保障基本上是要到位的,是需要按奧運會的要求到位。因此準備時間并沒有3年這么長。
2018-11-12 16:20:27
時少英:
我們剛剛開完冬奧現場服務團隊的動員會,現在預報員已經開始進行(冬奧會氣象服務保障)冬訓了。
2018-11-12 16:22:27
馮殊:
咱們的冬訓也已經開始了。
2018-11-12 16:33:16
時少英:
對,預報員的冬訓已經開始了,天氣預報測試實際上從今年9月21號就已經開始了,預報員已經開始做定點到賽道上的天氣服務了,當然開始預報的時候還是有很大難度,大家還是報不太準,就是讓大家提前把目光聚焦到咱們賽區的天氣,然后去經歷更多的天氣,不斷地去了解這個賽區的天氣狀況,去分析和檢驗為什么報錯了,不斷地積累經驗。進行預報測試是其中的一方面身心診所設計,為了能夠讓我們預報員在整體上快速提升預報能力,中國氣象局想了很多的辦法。
第一,向國際同行學習,把預報員送到美國等有冬奧會氣象服務經驗的國家去學習。可以快速接受整體全面的預報技術培訓,這是從向同行學習方面。第二,我們要到賽區去駐訓。想做好預報,必須到賽區去了解賽區的天氣。今年冬季1-3月份,無論是延慶賽區還是張家口賽區的預報員都會到崇禮和延慶去,讓預報員熟悉地形,了解賽道和賽道上每一個氣象站的位置,沿著賽道去了解從山腳一直到山頂的天氣變化情況。也根據不同的天氣,會去爬山去沿著賽道體驗天氣。要對賽事服務,綠裝修設計我們要更好地融和到賽事中去,讓預報員有機會參與到高級別賽事的整個競賽組織培訓和服務流程中,了解他們的氣象服務需求,以及在不同節點對氣象服務需求的標準,再把經驗運用到我們自己的服務當中。基本上就是這些方面來對預報員提升。
2018-11-12 16:35:48
趙英剛:
冬奧會籌備過程當中氣象工作是同步在進行的,氣象局已經選了15位播報員,已經開始在一線進行學習交流,體驗,感受,氣象播報員自身如何能夠了解和體會,把握氣象預報規律,做跟進工作,提升播報能力,適應冬奧會需求。這是一個重要方面。第二個重要方面,要有氣象技術支撐。從2014年開始到現在,氣象部門在延慶在張家口已經設了39個站點,這些站點為冬奧會氣象技術保提供了大量支撐,這些支撐為 我們分析、研究、判斷,最終拿出一個準確具體預報提供了保障。還有一個就是播報能力,第一時間拿出來氣象信息,要向賽場播報,向賽會組織者通報。作為技術播報員,他不單口播要具備英語或者法語能力,要具備專項技術分析或者是判斷能力,做到專業和高效,適應奧運會比賽任務的需要。所以我覺得把硬件條件和軟件,活件條件新古典設計結合起來才能使工作更有成效。
2018-11-12 16:44:46
劉燕輝:
實際上冬奧會跟夏奧會相比,對氣象提出來的完全是全新的要求,從整體上來講已經涵蓋了幾乎氣象預報的所有方面了,比如說剛才你問到的問題,會不會暖冬,2022年的天氣是什么樣,這屬于是氣候的預測或者是超長期的預測。剛才談到從賽事來講,比如現在安排2022年的2月4號到2月20號冬奧會期間每個比賽項目在什么時段進行,實際上這也屬于現在要做的氣候上分析內容,等到臨近比賽的時候,比如說這個項目原來安排在2月5號舉行的,如果2月5號有不客變設計利天氣的話是不是需要調整到2月4號還是說調整到2月6號,這實際上從氣象條件來講這就是我們的中期預報了。
具體到比如說今天的賽事已經定了,2月5號這個賽事要舉行,我們定的十點鐘要開始比賽,但是十點鐘有不利的氣象條件,比中醫診所設計如說有霧,或者能見度不好,或者有風,比賽要調整到下午,這就是我們短期預報,實際上現在整體上對氣象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冬奧運會上要達到百米級分鐘級的預報,預報要求是非常高的。我們預報的團隊,實際上現在是按照奧組委提出來“一場一策”,“一項一策”,一個項目要組織一個預報小組來直接參與到將來的競賽組織里面,從這個角度我們進行鍛煉。
2018-11-12 16:50:25
馮殊:
對氣象部門來講真的是一次大坎,這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已經在進行,或者要實地進到現場去體會天氣情況,去做一些模擬,包括要像國際同行去學習,因為前幾屆奧運會國際朋友也給我們提供了榜樣和學習。不知道各位媒體朋友對我們2022年氣象保障服務的核心成員剛才給大家分享的經驗和工作滿不滿意,接下來的時間交給各位媒體同行,有什么問題要向四位專家提出。
20侘寂風18-11-12 17:06:11
中國氣象報記者:
各位老師大家好,剛剛聽老師介紹過程中,說我們現在每個項目都建了一個監測站,大概現在數字是39個是吧,因為每個項目的要求都不太一樣,是不是每個監測站的監測要素也不太一樣,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我們剛剛也提到了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難,我們也去向國際同行學習了,到目前為止有沒有吸收到比較好的經驗,已經運用到了我們預報天氣的實驗中。另外就是我了解到了,在進博會上是有把人工智能的技術應用到了預報服務中,是不是打算在冬奧會的氣象服務里面也把人工智能現在比較新的一些技術引用到其中。這是我的問題,謝謝!
2018-11-12 17:07:26
劉燕輝:
我簡單的回答一下,剛才趙老師提到的39個氣象站,實際上這些站的建設包括要素、位置,還有數量,都是按照國際奧委會和國際雪聯的要求在冬季項目必須要建的,實際上我們要建的氣象站的數量要比這個大得多。這些站實際上僅僅是為賽場實時提供氣象信息需要的,從預報的角度我們還要在周邊更大范圍內去建立氣象站。
另外剛才說了,這是我國第一次舉辦冬奧會,甚至我國很多預報項目到目前為止可能在國內甚至都沒有開展,因此更談不上我們這方面預報服務的經驗了,所以最捷徑的方法就是我們向國外同行學習,為此前期我們專門跟俄羅斯的同行進行學習,同時這次平昌冬奧會我們也專門派人參加觀摩,同時平昌奧運會之后奧組委也專門組織了氣象研討,請平昌、國際奧委會甚至包括2010年溫哥華奧運會氣象專家來給我們講課,這些方面都是我們現在學習和培訓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當然剛才正像時少英老師說的,我們現在從技能就開始培訓,從氣象整個準備工作上來講,剛才說到除了我們業務建設以外,對預報員來講有幾個方面:這些預報員將來是直接面對賽事的組織者,跟賽事的競賽團隊和運動員在一起,因此我們作為非英語的國家首先英語得過硬,因為現場不會有翻譯;另外山地知識我們也缺乏,對預報員現在要進行山地知識的培訓,在這方面像美國、加拿大他們都有很好的經驗,我們也要把我們的預報員分期分批送到國外學習,11月底可能就要送一批;另外氣象的預報跟當地的氣候條件有很大的關系,所以預報員還要到賽場,進行直接賽事的天氣體驗,同時為了能夠為具體的比賽項目做好服務,我們的預報員還要參加奧組委的競賽團隊,跟這些團隊參加世界級比賽,看看別人是怎么服務的,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努力,我們國家才能達到滿足奧委會服務的要求。
2018-11-12 17:15:18
馮殊:
各項工作已經在緊鑼密鼓的準備當中,從設備到人。
2018-11-12 17:19:17
新華社北京分社記者:
各位專家老師主持人下午好,我這里有幾個問題,一是關于我們冬奧賽區的氣象觀測站,它不同于我們工作所熟悉的這些雨雪的預報,冬奧具體的預報具體有哪些方面可不可以給我們做一些介紹。另外第二個問題,山區可能會存在哪些小氣候,剛才各位老師提到小氣候這個名詞,可否做進一步的科普,比如賽道很長落差很大,提到百米級分鐘級的要求。最后一個問題,關于國際合作的,作為一個非英語國家,我們有沒有考慮在國際合作方面來聘請國外團隊,或者購買一部分現成的國外的冬奧預報模型或者預報服務,因為我注意到在平昌冬奧會的時候,其實很多的志愿者團隊,包括其他一些業務團隊是韓國直接購買的其他國家的服務。
2018-11-12 17:21:59
時少英:
第一個是氣象要素的監測,實際上目前咱們氣象站基本上沿著賽道去布設的,具體的哪些要素,哪些賽事我們要布設哪些要素也基本上按照國際雪聯的要求。
2018-11-12 17:25:37
馮殊:
這個是雪聯給我們布置好的要求?
2018-11-12 17:31:12
劉燕輝:
對,國際奧運會都會提出這樣的要求,我們過去常規的要求就是溫、濕、風的等要素,這個時候像雪面的溫度,雪的密度,由于還有空中的動作,有日照、輻射,這些要素不是氣象上常規的,但是必須要根據項目的要求進行觀測。
2018-11-12 1醫美診所設計7:35:12
時少英:
針對要求會有一些布設,總體的布局就像剛才提到的那樣,不同的賽事會有針對性。像越野滑雪,有雪面溫度的監測。像高山滑雪對于風的要求比較高,我們在建設的時候,也是按照要求在起點、拐彎、起跳點的位置,合理地布設了氣象站,去關注天氣以及陣風的風向、風速的變化情況。
2018-11-12 17:41:12
馮殊:
咱們根據不同的項目有不同要素的預報。第二個問題是小氣候,比如說在延慶山里有哪些小氣候,崇禮又會出現哪些小氣候?
2018-11-12 17:43:12
劉燕輝:
因為山區地形比較復雜,過去常規都是大范圍的,沒有垂直的變化,山區的小氣候變化是非常明顯的,比如按照正常情況下,山上在刮偏西風的時候,為什么山下有些測站卻在刮東風,從氣象來講這是非常反常的現象,這種現象恰恰就是由于山區特殊的地形,小氣候影響造成了風向不一樣。但是過去的預報方法,比如說1公里乘1公里這么大一個范圍預報一個平均的風速,拿延慶賽場來講,整個賽場可能也就兩三平方公里這么大的一個范圍,按常規的預報來講這就是我們一個點,用這一個點來代表整個賽道天氣氣候的狀況肯定是不合適的,所以剛才提到了從奧運會項目需求上來講,你就要至少達到百米/分鐘級,實際上我們知道賽道的寬度,正常情況下都到不了一百米,對預報能力上來講現在能做到一百米的氣象預報就已經是世界難題了。
2018-11-12 17:51:12老屋翻新
趙英剛:
高山滑雪的賽道50米的寬度就可以了,但是高山滑雪項目賽道比較長,達到3000米,而且對坡度,落差等都有標準等都構成了整個場地要求,3000米的賽道,在山粱上有一段賽道,可能在山坳還有一段門之賽道,在山上垂直落差800會所設計米和600米的氣象條件是不一樣的。因為高山滑雪比賽現在有11個項目,這11個項目只有滑降項目要求男子垂直落差要800米,女子垂直落差600米。高山滑雪還設有回轉有大回轉,還有超級大回轉,這個要求垂直落健康住宅差在250米至650米左右米左右,實際上這一段很關鍵,因此測定小氣候的時候也有一個長期的氣象積累,掌握賽道不同段落的氣象規律。每一個奧運會滑雪項目場地的山形地貌不一樣,氣象條件不一樣,競賽對氣象要求也不一樣,都要有一個規律的把握,。也要有對不同階段進行分析,根據分析判斷來把握。剛才我說到的是延慶的高山滑,張家口祟禮會在同一天,同一個階段就會有6-8個比賽單元,這個場地有越野滑雪比賽,另一個場地進行單板滑雪比賽,別的場地進行跳臺滑雪比賽,山區小氣候會只會不一樣,在同一個方圓內,這邊可能有陣風,那邊風和日麗,我是親身經歷過的。申辦冬奧會期間,我陪國際單項協會技術官員考察跳臺場地,這邊風和日麗,到了單板場地,刮陣風,飄雪花了。所以在這個環境下,可能這個方向對比賽會有影響,但是那個比賽就不會有影響。氣象預報需要對不同競賽單元進行預報,針對每一個單元提出他氣象的基本需求。
2018-11-12 17:53:12
劉燕輝:
關于人工智能的問題,我們專門為了這次冬奧會設立了一個項目,給它起了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叫SMART-2022,就是氣象科學和人工智能的預報技術研究。大家知道因為從2008年奧運會,應該說氣象保障還是非常成功的,那個時候我們組織了非常強的保障團隊,同時也專門在世界氣象組織的支持下請了很多外國氣象科學家跟我們一起研究氣象問題,那時候我們國家的氣象能力和水平跟世界上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經過2008年夏季奧運會之后,特別是這些年中國氣象現代化的建設,應該說我們的氣象能力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所以這一次,我個人預測,如果未來通過冬奧會有什么我們能夠在氣象上突破的,可能就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也可能通過冬奧會的這種現實帶動,我們氣象會有更大的飛躍。當然國際合作上,除了向別人學習,去跟別人交流,我們也請了很多專家主要在科學研究方面跟我們一起共同開發研究。
2018-11-12 17:57:12
馮殊:
國際合作是一定要進行的,另外我們的AI技術,包括大數據,通過這次冬奧會也會促進我們整個這方面的發展,非常感謝幾位專家聯合回答了新華社同志的問題。
2018-11-12 18:01:12
北京科技報記者: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來自北京科技報的記者,我有兩個問題。一個就是說大家都是在做預報工作,什么時候可以把預報完成,因為我們肯定要提前把賽事,就是哪天比賽都要提前定好,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如果當天確實天有不測風云,達不到咱們預測的成果怎么辦?
2018-11-12 18:05:12
劉燕輝:
第一個問題實際上剛才已經介紹了,我們從今年9月1號開始,已經按照奧運會的節奏在開始模擬進行賽場的預報,預報員每天按照要求在進行預報,我們也有一個網站,這個網站目前還是內部在使用,從明年開始可能這個網站就要對社會公開。第二個問題我想可能趙老師回答更好。
2018-11-12 18:07:12
趙英剛:
調整比賽也是一個艱難的選擇,會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運動員,觀眾,競賽安排,媒體轉播,交通等等,賽場內和賽場外,國內和國際,因此做出一個抉擇是非常艱難的,但是一旦做出選擇就是不得已而為之決策,調整比賽時間,并進行有效必要準備。我們的冬奧會賽場處于大陸氣候,會面臨的氣候挑戰會大一些。就多數已經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國家,多數都是海洋氣候也同樣面臨氣侯挑戰,出現 過調整日程,改變賽程情況。 比如說風、霧、雪,天氣變暖濕度過大等問題,這是不得已而為之,必須對比賽做出調整,但做出調整還是要盡量保證所有比賽在奧運會期間內完成。調整比賽時間是由競賽主任要做出選擇。然后可以傳遞到不同的方面要做這個選擇,最終這個決策要由競賽主任做出這樣一個選擇。
2018-11-12 18:11:12
馮殊:
應該也一些硬性的條款,根據當時的天氣情況會做一些調整。
還有三年多的時間冬奧會就要來臨了,不過好像對于全國人民來講真的希望這個時刻更快一點到來,對于冬奧會的各位項目來講跟天氣真的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我們的組委會還有我們的氣象部門也已經在準備工作上進行了緊鑼密鼓的一THE R3 寓所些布置,相信奧運會的氣象服務工作也能夠順利的進行,助力奧運會的舉辦。對于我們普通老百姓來講,冬天來了,天氣冷了,現在冬奧會即將要到來,大家也不要貓在家里,多多的走出戶外,去冰上去雪上去感受一下冬季冰雪運動帶給我們的沖擊和魅力,相信2022年奧運會到來的時候,也可以真正的做一個專業的觀眾,好好欣賞。
通過我們專家的介紹,我們也了解到了冬奧會的項目對于氣象服務的這種依賴度退休宅設計,而同時對于我們氣象部門來講,做出及時準確的預告確實也具有非常非常大的難度,在未來的這些時間當中,我們如何做出更及時、更專業、更準確的預報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挑戰。好的,非常感謝您關注這一期的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loft風室內設計,我們下次再見。
2018-11-12 18:21:12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