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貧在貧困地區“開花結果”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JIUYI俱意翻修設計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編者按:

“十二五”期間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目前已初步建成包括中央、省、市、縣、鄉、村和城市社區在內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作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工程與重要組成部分,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民生社區室內設計建設事關扶貧大計,加大對貧困地區文化扶貧力度,有利于提升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促進脫貧“造血”機制的形成,實現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為此,財政部門積極發揮職能作用,通過政策扶持,將文化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向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傾斜,向特殊群體傾斜,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內蒙古通遼: 構建普惠人民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通遼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科爾沁草原腹地,文化資源富集、文化底蘊深厚,享有中國安代藝術(“安代”為蒙古族民間歌舞———編者注)之鄉、科爾沁敘事民歌之鄉、中國民族曲藝之鄉、中國馬王之鄉和少兒版畫藝術之鄉之美譽。

近年來,通遼市將公共文化建設與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結合起來,實施文化綠設計師惠民、文化育民、文化利民、文化富民四大工程,走出了一條政府主導、財政支撐、全民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之路。

加力扶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十二五”期間,通遼市投入近32億元資金,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牙醫診所設計力度,目前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覆蓋率達100%。2014年以來,依托自治區實施的 “十個全覆蓋”工程,該市本著“因地制宜、規模適中、重點突出、資源整合”的原則,分三個等級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服務中心的建設。2014至2015年,市財政每年為每個文化室(文化服務中心)安排預算資金5000元,提升村(社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水平。目前,全市已建成一級文化服務中心305個、二級1134個、三級728個。

注重對基樂齡住宅設計層文化組織的培養侘寂風扶持。組織全市9個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和文化館專業人員,根據特色和所需,對民間劇團團長及業務骨干進行輔導培訓,扶持組建了2000多個民間劇團。這些劇團常年活躍在農村牧區的街頭巷尾、田間地頭。從成效看,凡是活動較好的嘎查村,聚眾賭博的少了,唱歌跳舞的多了;尋釁滋事的少了,尊老愛幼的多了;群眾上訪的少了,遵紀守法的多了;信奉邪教的少了,崇尚科學的多了,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了積極貢獻。很多嘎查村干部反映說,過去對農牧民主要是“要”,即要稅收費,農牧民離我們“遠”,總是躲著;現在是“送”,送信息、送節目,農牧民還經常找上門,“搶天母室內設計”文化輔導員,“搶”文化項目。這一要一送,充分體現了農村牧區的巨大變化。

建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運行保障制度

通遼市制定了一系列公共文化建設制度,建立了確保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日常運行的財政投入保障制新古典設計度,完善了相關部門溝通協商制度,增強共建共享合力。

目前,以市、旗兩級為龍頭,蘇木鄉鎮(街道)、嘎查村(社區)為基礎,文化戶(文化大院)和民間劇團為延伸的覆蓋城鄉的五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建成。全市共有設施完備、服務品質優良的公共圖書館9個、文化館(群藝館)9個,各類博物館、紀念館37個(國有16個),文化站90個,與草豪宅設計原書屋整合建成文化室2167個,實現了全覆蓋。全市有各類書店165家,讀報亭144個,民間劇團2000多個,每個村有1至2個劇團。全市有縣級廣播電視臺7個,鄉廣播電視臺74個,2127個村通電視,調頻臺42個,地面數字電視發射基站11個。全市有電影放映隊140個,放映員184名,每個村每月均能放映一場電影,每場補助200元。全市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9人,有13個非遺項目入選國家非遺項目名錄。積極推進科爾沁文化生態保護區和3大原生態保護區建設,建成3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甘肅涇川: 推進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

涇川縣是甘肅省58個集中連片貧困縣之一。近年來,涇川縣多方整合資源,全力推進以“鄉村舞臺”為載體的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群眾文化基本權益得空間心理學到了更好保障。

堅持“三化并舉”,完善設施夯基礎

涇川縣堅持“三化并舉”,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多方加大投入,切實提升建設標準,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投資多元化。在管好用好中央、省市專項資金的同時,縣財政每年安排公共文化建設支出預算900萬元,人均達到25.5元;整合扶貧開發、財政獎補、村級服務場所建設等項目資金1.13億元;招商引資560萬元,開建數字影院,為公共文化建設開辟了新的融資渠道。

設施標準化。把公共文化建設的重點下移到鄉村兩級,全縣14個鄉鎮全部建成了綜合文化站;有148個村建成了“鄉村舞臺”,其中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科技培訓室等室內面積達到100平方米以上,文化廣場、體育健身工程等室外活動場綠裝修設計所達到1000平方米以上,有35個村建成了電子閱覽室,農家書屋及“村村響”“戶戶通”等工程。

服務均等化。堅持資源下沉,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在村級綜合文化中心建立基層服務點,基本實現了“大戲年年看、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日式住宅設計戶通、書屋常年開、上網看天下”的目標。

建好“三支隊伍”,提升能力優服務

涇川縣把隊伍建設作為公共文化建設的關鍵,強化人才培養,優化隊伍結構,努力搭建文化人才成長平臺。

加強會所設計鄉村文化管理隊伍建設。將事業編制向基層傾斜,為每個鄉鎮配備副科級文化站長,確定兼職文化專干1-2名,選聘大學生村官、“四支一扶”人員擔無毒建材任村級公共文化服務聯絡員,負責公共文化設施管理、群眾文化活動組織等工作。

加強鄉土文化人才隊伍建設。采取以老帶新、委托培訓等方式,培養鄉土文化人才3000多人,確定皮影、磚雕、剪紙、刺繡等民俗文化傳承人26名,組織編排戲曲作品8部,拍攝微電影20多部,創作歌曲18首,為群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

加強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組建文化社團152個,文化志愿者協會8個,參加群眾達到2000多人,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人才保障。

開展“四項行動”,創新載體增活力

涇川縣堅持政府主導與群眾參與相結合、文化下鄉進村與社團自編自演相結合,積極創新方式,多方搭建平臺,讓群眾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參與者和受益身心診所設計者。

深入開展“文化鑄魂行動”。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首要任務,深入開展“24字知曉工程”“道德大講堂”等主題教育活動和“和諧五星”“十大孝子”等評選表彰活動。

大力開展 “文化惠民行動”。以“文化大篷車”“流動舞臺”“廣場文化活動周”為載體,大力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千臺大戲進農村、優秀影片展演等活動,有效解決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扎實開展“鄉村記憶行動”。全面完成文化資源普查,整理清代以來文化古籍4000余冊、民國重要文獻113冊,在14個村建成了農耕文化館、民俗大觀園等設施,收集能夠體現鄉村記憶的物品630件。

廣泛開展“群娛群樂行動”。利用農閑季節和傳統節日,組織開展戲曲演唱、社火表演、書畫展覽等活動,各村年均舉辦文藝展演、文體比賽活動10場(次)以上,較好地滿足了群眾文化需求。

寧夏固原: 生態移民拔窮根文化惠民奔小康

寧夏固原市通過強化保障,創新品牌,深化改革,重點推進,文化建設成效明顯,示范帶動作用突出。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loft風室內設計原市是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是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地,著名的長征圣山———六盤山坐落于此。

近年來,固原市牢固樹立“文化強市”理念,通過強化保障,創新品牌,深化改革,重點推進,文化建設成效明顯,示范帶動作用突出,有力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特別是自2011年自治區實施生態移民工程以來,固原市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把1.8萬戶共8萬名群眾從交通不便、生存條件惡劣、干旱缺水的山區,搬到了縣區有水、有路、有產業、鄰近城鎮的地方,建立了106個移民新村,同步推進產業培育、社會治理等工作。尤其是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進移民新村工作,對推進新農村和諧發展、鞏固民族團結、促進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發揮了重要作用。

加強文化陣地建設

固原市以首批25個移民新村為重點,以共建共享為目的,實施文化幫扶措施,加大文化陣地建設,開展特色文化活動,創作農村精品文化,豐富移民文化精神生活。

豐富文化活動。在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期間,以廣場文藝演出、送戲下鄉的形式,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移民新村群眾文化活動,豐富移民文化生活,加速移健康住宅民對新家園的認同感。

加強設施配套。全市累計建成縣內移民新村106個,移民戶均1臺太陽能熱水器,戶均1臺太陽灶;新建幼兒園、小學6.5萬平方米,社區活動場所1萬平方米,活動廣場6.4萬平方米。在移民新村配套建設文化大院11個,培育文藝演出團隊37個。建成配套音響、服裝道具、圖書等,固定電影放映點8個,健身路徑65套,籃球架54副。

培育精品文化。移民新村擁有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社火、民歌、花兒、刺繡、回族婚禮服飾、剪紙、泥塑、磚雕、石雕、根雕、農民畫等極具地方特色。固原市充分發揮移民新村民族民間工藝品制作歷史悠久、人才資源豐富的優勢,培育文化產業,增強移民收入。如西吉縣馬蘭回鄉刺繡有限公司,充分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將回族服飾系列產品成功打入中東阿拉伯市老屋翻新場,年銷售額突破400萬元,為設計家豪宅“智慧新村”建設樹立了新樣板。

壯大人才隊伍。強化“種文化”中醫診所設計理念,發掘文化能人,培訓文化骨干。以實施國家“三區”人才工作計劃為契機,市、縣(區)共組織80余名文藝工作者到農村基層,在移民新村舉辦音樂、舞蹈、剪紙、刺繡、美術等培訓班78期,為移民新村培養文藝骨干560多人,組織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

培育文化特色

文化活動地域特征鮮明。固原市已連續舉辦7屆“花兒漫六盤”青年歌手大賽,培養200余名回族花兒歌手,為移民新村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打下了良好基礎。

秦腔演唱群眾基礎廣泛。在移民新村培育發展了秦腔自樂班32個,業余秦腔藝術團14個。

非遺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相互促進。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優勢,使之與文化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產業發展成效顯著。

文化與體育有機結合。移民新村擁有廣泛的群眾文化體育活動基礎,每年的體育大拜年活禪風室內設計動已經成為移民新村體育活動品牌。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固原市在抓好25個示范性村(社區)文化建設的同時,兩年內完成50個移民新村文化活動室(中心)、50個露天劇場、50家農家書屋、50個籃球場、30THE R3 寓所個多功能運動場建設任務,系統配套文體活動器材。

廣泛開展群眾文體活動。指導和協助移民新村舉辦廣場文化活動、“全民健身日”等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對移民新村商業空間室內設計文藝愛好者進行剪紙、刺繡等民間藝術培訓,扶持和培育一批優秀企業文藝團隊。

著力培育發展文化產業。本著“突出特色、一村一品”的原則,圍繞剪紙、刺繡、泥塑、磚雕、草編等民族民間工藝品生產,推動移民新村文化產業發展。發揮“智慧新村”文化產品交易平臺作用,增加村民收入。

著力抓好人才隊伍建設。積極為移民新村培養建設一批文藝骨干,組織開展文體活動。積極實施“三區”人才培訓計劃,加強文藝骨干培訓,以移民新村文化示范項目為抓手,提升移民新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安徽金寨: 為城鄉居民提供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務

安徽省金寨縣在全省率先實施農民文化樂園建設和公共圖書服務一體化試點,推進全縣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

安徽省金寨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集革命老區、高寒山區、重點庫區、貧困地區于一體。近年來,金寨縣把彌合城鄉居民文化發展差異、保障全縣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遊艇設計建設的首要目標,積極探索適合貧困地區實際的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路子,在全省率先實施農民文化樂園建設和公共圖書服務一體化試點,推進全縣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

統籌規劃,不斷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

金寨縣按照“統籌規劃、城鄉共建、突出重點”的思路,積極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從設施建設入手,先后整合各類資金3.6億元,在縣城建成影劇院、圖書館、文化館、歷史文物館、藝術館、數字影院、科技館、革命博物館、紅軍紀念園和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文化服務設施,與電視臺一體化的公共電子大屏覆蓋城區住宅小區。在鄉鎮興建23個大直室內設計鄉鎮綜合文化站、養生住宅公共電子閱覽室,226個村級農家書屋,19個農民文化樂園,30個“準樂園”,291個農民文化廣場,26個鄉村學校少年宮,將公共文化數字服務網絡延伸到村組,實現有線電視村村通,調頻廣播到村組,電子閱覽進農家書屋和農民文化樂園。

整合資源,彌補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短板

為彌補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短板,金寨縣自2013年率先開展公共文化服務試點。在廣泛調查民意,充分尊重民愿的基礎上,整合各種資源,探索出“一場兩堂三室四墻”(廣場,禮堂、講堂,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文化資源共享室,村情村史展覽墻、鄉風民俗展覽墻、崇德尚賢展覽墻、美好家園展覽墻)和“五有三型”(有場所、有展示、有活動、有隊伍、有機制,學教型、禮儀型、娛樂型)的融黨員教育、科普宣傳、文體娛樂于一體的農民文化樂園建設標準,因地制宜地把樂園建在農民的家門口,讓農民方便地“樂享其中”。

堅持均等,讓城鄉群眾同享優質公共文化生活

金寨縣堅持送、種、育相結合,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為城鄉居民提供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務。

堅持多頭送文化。按照規定送好套餐,嚴格落實農村文化專項補助,高質量地做好送電影、送戲下鄉等文化惠民工程,結合“百館千村文化結對共建”活動,縣圖書館、文化館年開展下基層活動140余場次。適應需求送好點餐,實行公共文化服務群眾評價、反饋制度,以群眾“點單”客變設計下菜,對接群眾口味和要求,做到按需配餐。

堅持多方種文化。出臺《金寨縣民間文藝團隊扶持獎勵辦法》,引導社會力量投入公共文化服務,在政策激勵下,安徽紅杜鵑文化傳媒公司等20余支民間群眾文化藝術團體,經常開展送文化下基層活動。常態化組織開展紅色文化四進、金寨民歌擂臺賽、校園文化節、全民健身走等品牌文化活動,以活動促服務。

堅持多元育文化。實施文化“雙搶工程”,組織專門班子向全國公開征集紅色文化遺存。啟動族譜征集等傳統文化征集工作,挖掘整理民間文化。

著眼長效,建立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

積極構建經常抓、抓經常的長效機制,著力解決公共文化服務有陣地、有隊伍、有經費、有活動、有效果問題。

健全隊伍。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思路,建立“縣有文化中心、鄉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點有農民文化樂園”的四級文化服務組織。在政府扶持下,群眾自發組織業余文藝演出隊伍62支,民間文藝表演人員1300余人,非醫美診所設計遺傳人73人。培育各級文化服務志愿者400余人,建立以縣為龍頭、鄉鎮為骨干、村為支點的文化志愿服務體系,促進私人招待所設計文化志親子空間設計愿服務活動的蓬勃開展。

注重投入。在用好上級文化專項經費情況下,縣財政每年預算安排文化強縣專項資金800萬元,并從城建、美好鄉村、旅游開發等建設上配套投入文化建設,合力保障公共退休宅設計文化服務。

考評問效。建立全縣公共文化服務管理和考評制度,將各級公共文化服務活動與宣傳文化工作考評、文管人員績效與專項經費使用掛鉤,確保“建成一個網點、服務一方區域、活躍一片文化、幸福一批群眾”。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