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JIUYI俱意空間設計全文)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五)推進新城區“獨立成市”,促健康住宅進城鄉共同繁榮

健全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推動6個新城區建設主城明確的城鎮體系、各具特色的產業體系、相對完備的基礎設施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自成一體、功能完善、產業實力強、中等規模的現代化新城。

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編制實施《武漢市新型城鎮化暨全域城鄉統籌規劃》,推進新城區產業現代化、功能現代化、城市格局現代化。引導工業大項目向產業新城聚集,促進產城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污水處理廠、環衛垃圾處理、消防、給排水等城鎮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與漢南區一體化融合發展,繼續抓好漢陽城鄉統籌示范區、武漢化學工業區等新型城鎮化改革試點。協調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因地制宜編制村灣民居規劃,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積極開展生態鄉鎮、生態村“四級聯創”,推動東西湖、蔡甸等區創建國日式住宅設計家級生態區。加快革命老區建設發展,按市定標準,新增脫貧人口8000人以上。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培育2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840個家庭農場,探索建立農業資金互助合作社,制定鼓勵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現代種養業的政策措施。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多醫美診所設計財產權利。啟動31個街鄉鎮農村產權確權登記,增加農村產權交易品種。推進農業資源資本化,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50家,探索水面使用權、農業設施等農村產權抵押融資。

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以市場化、產業化、組織化的方式抓農業。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進“菜籃子”工程提檔升級,新增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8萬畝。規劃建設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2300億元。加快發展以賞花經濟為特色的鄉村休閑旅游業,新增一批省級旅游名村。結合“萬名干部進萬村惠萬民”活動,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扎實開展“清萬渠”行動。

(六)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增強綠色發展的緊迫性、自覺性和剛性約束,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彰顯武漢獨特的山水資源稟賦,讓市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武漢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嚴格執行武漢市都市發展區基本生態控制線規劃、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規定;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制定出臺主體功能區實施計劃,全面劃定和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推進會所設計府河、武湖、大東湖、湯遜湖、青菱湖、后官湖6條生態綠楔建設,嚴格鎖定三環線生態隔離帶。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大力發展環保市場,深入推進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交易試點,積極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客變設計擴大綠色信貸和綠色保險試點。建立完善垃圾分類回收和處理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

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加強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和監管,加快推進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實施節能改造、節能技術親子空間設計產業化示范等重點工程。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和高效節能產品。推進企業清潔生產。全面實施居住建筑節能65%的設計標準,新增綠色建筑200萬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400萬平方米。積極推進國家 “低碳城市”試點。

大力發展循環經無毒建材濟。深入推進東西湖、青陽鄂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加快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開展機床、工程機械等再制造試點。政策引導、市場運作,推進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化害為利,變廢為寶。實施《推進武漢市大宗固體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行動方案》。加快構建餐廚廢棄物處理體系。

建設城市綠地生態體系。突出“生態園博、綠色生活”主題,抓緊推進園博會籌備工作,加快建設園博園、張公堤城市森林公園、張畢湖公園、竹葉海公園,建成戴家湖公園、龍靈山生態公園。繼續推進“兩江四岸”江灘建設。啟動建設龜山“城市陽臺”。推進長江大道、漢陽大道等主干路景觀大道建設,提升100條城市道路綠化景觀。新建39個城市“三小”綠地和園林小景。編制山體保護規劃,加快破損山體生態修復和環山道路建設,提升九峰山、馬鞍山等城郊森林公民生社區室內設計園生空間心理學態功能。新增建設綠地500萬平方米,建設綠道220公里,植樹60萬株。

深入實施“碧水藍天”工程。加快推進水生態修復工程。編制完成新城區湖泊“三線一路”保護規劃。啟動實施環湖泊公園建設工程,形成“一湖一景”。積極推進湖泊截污,加強南湖等湖泊綜合治理。加強沉湖、漲渡湖等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維護濕地原生態。嚴格保護長江、漢江、梁子湖等戰略水源地安全。嚴厲打擊違法填湖、違法排污行為。實施改善空氣質量行動計劃,綜合施策治理霧霾。完成二環至三環內燃煤鍋爐污染整治,基本建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全面實施機動車環保定期檢驗和環保標志管理,擴大“黃標”車限行范圍。嚴格控制建筑工地、城市道路揚塵牙醫診所設計污染。積極參與武漢城市圈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專項行動。

(七)推進社會事業改革發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堅持保基本、補短板、兜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下大力氣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提供多樣化公共服務,讓孩子們快樂成長,青年人樂業創業,老年人頤養天年,市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提升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深入推進全民創業。培育扶持自主創業者2.5萬人,創業帶動就業 11萬人。城鎮新增就業15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5萬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凈增參保30萬人次。妥善解決豪宅設計被征地農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問題。啟動醫療保險費用支付方式改革。研究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同步提高其他社會保險待遇。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8.3 萬套,基本建成4.8萬套,分配入住3.5身心診所設計萬套。積極應侘寂風對人口老齡化,建立健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推進“養醫結合”,提升社區養老服務的醫療、康復、護理功能,讓老人干干凈凈活出尊嚴、舒舒服服活出品質。

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深化考試招生評價制度、辦學體制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啟動實施“武漢名校長培養工程”,完善名教師培養選拔機制。制定實施新一輪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創建省級學前教育示范區。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普通高中優質多樣化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行訂單培養。支持各類高校提升發展水平。深入推進國家“教育云”試點工程。

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提升市民道德素質。彰顯城市文化底蘊,主動融入世界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政府由辦文化向退休宅設計管文化轉變,激發文化創造活力。全面完成市直文藝院團改革改制工作。加快“文化五城”建設,著力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文藝精品工程,創作一批漢派經典劇目。設立“武漢市文化藝術市長獎”。加強漢口老租界、武昌曇華林、漢陽歸元片等歷史文化風貌街區的整體規劃保護,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建成開放江漢關博物館、漢秀劇場,加快推進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世界中學生田徑錦標賽場館、武勝國際文化城建設,開工建設武漢國際賽車場。按照“世界一流”、“時代之巔”的標準,把光谷國際網球中心建成彰顯武漢文化魅力的經典工程和武漢地標。組織好世界女子職業網球超五巡回賽、琴臺音樂節、國際風箏邀請賽等大型文體活動。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公立醫院管辦分離,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重組。有序推動基本藥物制度逐步延伸到非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鼓勵社會辦醫,優先支持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推進大醫院直管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壯大區域醫療聯合體,實現醫通、人通、財通,形成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新機制。健全社區醫生和居民契約服務關系。加快建設國家醫療衛生服務中心。推進國家疑難重癥專科診療中心建設,完善重點專學科建設體系。新增4家三級醫院,建設50個中心村衛生室。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與城市協調發展。

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深化“雙擁”共建,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今年,我們將繼續辦好十件實事。

1、改善交通出行。開通15條微循環公交線路和老武昌公交游覽專線,增加公交車輛200臺。增設1000個公交站點候車便民長凳。打通10條斷頭路,建成微循環道路30條。完善提升主城區30條主干道交通管理基礎設施。繼續為新入學的全日制大學生每人贈送一本市民手冊和一張100元的“武漢通”公THE R3 寓所交乘車卡。

2、改善市容環境。連片整治265個社區、60條主次干道架空管線容貌。修復街巷老舊、破損人行道15萬平方米。新建公共廁所100座。淘汰更新1026輛“黃標”公交車。

3、強化養老服務。全市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增加20%。新建60家、提檔升級40家社區養老院。為全市80周歲以上老遊艇設計年人發放高齡津貼。為困難老年人居家養老發放補貼。繼續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一鍵通”信息系統建設,拓展服務功能。

4、提升教育醫療水平。推進100所公辦小學標準化學校建設。完善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資助體系。實施市管公立醫院就診“一卡通”,實現群眾就診檢查結果互通共享。提檔升級3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本市戶籍6周歲以下患白血病、腦癱等重大疾病,且家庭貧困無力繼續承擔后續住院治療費用的兒童,一次性提供5 萬元以內的救助。為新生兒實施免費耳聾基因篩查。

5、實施文體惠民。補充更新2157個農家書屋出版物。在新城區部分風景區設立免費開放日。推出和完善15條休閑健身步道。為415支農村基層群眾文藝團隊配置活動器材。新建30個室外社區青少年體育活動中心、25個室內社區健身俱樂部。在三鎮選擇35家游泳場所,繼續為中小學生提供15天免費暑期游泳,并開展免費游泳培訓。

6、加強扶殘濟困。城鄉低保標準提高8%。貧困殘疾人免費乘坐公交車、輕軌、地鐵和輪渡。為貧困重度精神、智力殘疾人提供居家護理補貼。繼續為1000名耳聾、智障、孤獨癥等兒童提供專業康復訓練補貼。

7、便利群眾生活。治理規范285家農貿市場,對其中200家破舊農貿市場實施升級改造。新建社區蔬菜便民店200家。為流動人口免費發放30萬張“武漢通”式居住證。

8、強化食品安全綠設計師保障。在學校周邊、集貿市場周邊、老舊社區、城鄉結合部等重點區域,規范、設立小餐飲便民服務區50個商業空間室內設計。對100家集貿市場豆制品等重點食品品種實施規范經營。提檔升級100家食品小作坊。向全市4萬家小餐飲單位免費贈送食品安全知識手冊。

9、改善老舊社區基礎設施和服務。持續推進100個老舊社區“幸福社區”創建工作,重點完善社區道路、排水、二次供水、公共照明等基礎設施。推進200個老舊社區綠化提檔升級。續建300個社區消防室。

10、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對1163公里1個流量以上的農村排灌港渠進行整治。新建500個“村郵站”。改造116所農村學校食堂和55所農新古典設計村中小學廁所。建設100個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運示范工程。新建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站10個,探索建立服務站健康運行機制。

(八)加快城市國際化進程,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

抓住國家擴大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機遇,大力實施國際化水平提升計劃,加快承接產業轉移和“走出去”步伐,不斷提升開放功能,推動武漢對外開放上規模、上層次、上水平,努力建設中部地區對外開放門戶城市。

構建開放型經濟發展新格局。把握國家放寬投資準入的機遇,提高先進制禪風室內設計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領域利用外資規模和質量。引進簽約投資50億元以上工業項目、投資30 億元以上服務業項目各10個,新引進世界500強企業12家。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8%以上。拓展新興市場,擴大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外貿出口保持合理增長。推動優勢工商企業開展境外直接投資,建立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支持優勢工程企業建立海外工作基地,承接國際承包工程。

提升對外開放功能。拓展國際大通道,增開武漢至美國、澳大利亞等國際直達航線;加強與“漢新歐”國際鐵路貨運專列沿線外國鐵路企業合作,聯合組建鐵路物流公司,實現貨運專列雙向常態化運營。籌建國際快件樞紐站。加快口岸大通關建設,提升東湖綜合保稅區功能,爭取設立武漢新港空港綜合保稅區。積極推進武漢內陸自由貿易試驗區申報工作。

營造國際化城市環境。全面啟動外國領事館區建設,協調做好美國駐漢領事館開辦簽證業務、英國領事館開館服務工作,爭取更多國家在漢設立領事館。深入實施外籍人士“家在武漢”工程,規范公共場所雙語標識,加快發展國際化的教育、醫療、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國際化社區建設。

擴大國際交流合作。策劃舉辦中國武漢全球投資峰會等高層次國際會議。協作辦好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推進中法合建可持續生態新城項目,設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武漢之窗”。新增一批國際友好城市和國際友好交流城市。組織開展“千名市民看友城”活動。深化“雙谷雙城” 戰略合作。

加強區域合作。深度融入“兩養生住宅圈兩帶”和長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推進產業大對接、交通大聯網、市場大統一、創新大驅動、生態大保護、公共資源大共享、城鎮化改革大試驗,培育“武漢大都會”。

(九)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經濟社會加速轉型,要求城市治理方式隨之轉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的現代城市治理loft風室內設計核心理念,創新城市治理模式,加快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建設法治政府,推進依法治理。法治是現代城市治理的基石。大力推進依法治市,營造政府依法行政、市場主體守法經營、市私人招待所設計民守法自律、整個社會依法維權的良好氛圍。實施武漢市法治政府建設規劃,進一步推進政府工作法制化。深入開展“六五”普法工作。積極開展重點領域行政立法工作。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推進綜合執法和執法力量下沉,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決議和決定,主動聽取市政協的意見與建議,切實辦理好人大議案、建議和政協建議案、提案。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多方參與、系統治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是現代城市治理的基本方式。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啟動社會組織孵化計劃,新培育發展2000家社會組織。深入推進“幸福社區”創建,切實減輕社區負擔,強化社區自治功能。加強社區矯正和社區戒毒康復工作。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使群眾問題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權益有保障。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加快建立食品藥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實施“老屋翻新全鏈條”監督管理。堅持安全生產警鐘長鳴,建立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大力開展建筑工地、道路交通、地下管網、危化品、消防、特種設備等重點領域安全整治,加快推進武漢化學工業區危化品倉庫建設,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農民工安全生產培訓。深化警務機制改革,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充分發揮市民參與城市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市民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著力提升市民的“武漢認同感”,讓市民關注的目光逐漸從自家以及身邊的事情,擴展到城市的共同事務,乃至這座城市所立足的國家背景、時代背景中,增強城市共同治理的活力。

建設智慧城市,推進數字治理。智慧城市是衡量現代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的主要標志。加快實施智慧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建立完善城市治理信息系統,構建智慧應用、智慧產業、智慧運行三大核心體系,促進城市信息的高效傳遞和智能響應,為治理城市提供及時、準確、科學的服務,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統籌推進感知基礎設施、網絡基礎設施、云計算基礎設施、地理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市政、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社區等15個專項智慧規劃。啟動地下管線信息化平臺建設。建立市“政務云”服務總平臺,提高網上審批服務效率,讓市民少跑路、少受累。

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清理規范市級行政權力和政務服務事項,依法制定公布大直室內設計“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完善政務公開制度,推進決策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讓監督的陽光照亮權力運行的每一道環節、每一個角落。

加強廉潔政府建設。堅持力度統一論,加大威懾力度、嚴查力度、監督力度,大力推進反腐倡廉。推進源頭治理、制度反腐,深化土地出讓、工程建設、政府采購、產權交易等重點領域改革。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以反腐倡廉的實天母室內設計際成效取信于民。

設計家豪宅健全改進作風常態化制度。把真抓實干作為政府工作的座樂齡住宅設計右銘,突出“干”字當頭,推行“馬上就辦”,以實干促改革,用實績贏得群眾信任。深化“治庸問責”、優化環境工作,促進政風行風進一步好轉。鞏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綠裝修設計成效,堅決反對“四風”,加大整改落實力度,切實將教育實踐活動成效轉化為惠民利民成果。嚴格執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全面落實《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政府性樓堂館所一律不得新建,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公費接待、公費出國、公費購車只減不增。壓縮一般性支出,把更多財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政府自覺過緊日子中,讓群眾過上好日子。

各位代表:

今天的武漢,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面臨著跨越發展的重大機遇,迎來了加速復興的歷史窗口。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新一輪改革的大幕,將給我國帶來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升,為敢為人先的武漢爭創新優勢、實現新跨越,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時,明確肯定“復興大武漢”,為武漢實現全面復興注入了強大動力。

國家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擴大內需、創新驅動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戰略,依托長江打造新經濟支撐帶,武漢作為中部地區和長江中游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科教基地,多重戰略機遇疊加,區位、交通、科教、市場等優勢將進一步增強和充分釋放,加速轉化為發展優勢、競爭優勢。

武漢綜合經濟實力和城市功能不斷增強,步入了加速發展的上升期。全市人民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愿望強烈,干事創業心齊勁足、熱情高漲,形成了加快發展的強大氣場。

復興大武漢,天時、地利、人和中醫診所設計俱備,機不可失、時不我待。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武漢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要求和市委的決策部署,勇于擔當、奮發有為,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為早日建成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實現大武漢的全面復興而努力奮斗!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